4月15日下午,“汉语方言语法的历史重建”讲座在永利二楼会议室顺利举行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盛益民教授应邀出席,并为永利部分师生介绍关于汉语方言语法的历史重建方法。本次讲座由吕晓玲老师主持,永利部分师生参加。
本次讲座,盛教授基于类型学导向的历史重建方法,提出了一套重建汉语方言语法的基本步骤,分别是根据语言类型学确定研究对象的准确内涵、考察研究对象的共时类型与地理分布样态、构拟原始形式、解释古今演变,这些步骤为语言学方向的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方法。
首先,盛教授通过具体案例,从方言语法史的理念和研究方法入手,详细讲述了如何对汉语方言语法进行历史重建。他强调,方言作为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,拥有自己的语法史,而为了在方言语法史研究中实现理论创新,必须将其与普通话的语法史和通语的语法史相结合。盛教授指出,方言的语法史是汉语语法史的关键部分,应将现代汉语方言语法史视为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本体性研究对象。
接着,盛教授阐述了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。他强调,在研究方言语法史的演变规律时,需要借助大量的历史文献。如果出现文献较少的情况,可以通过历史比较来构建早期语法的面貌,从而完成语法重建的工作。
而谈到方言语法史的研究方法时,盛教授特别强调了文献的重要性。他提到,研究语法史常用的方法包括跨语言比较、历史比较、内部比测以及基于跨语言、跨方言平行演变的类型学方法。盛教授指出,由于方言的区域差异性较大,研究方言的语法史时需要缩小研究区域,以提高同源的可能性。他以内陆闽语和沿海闽语为例,向同学们展示了研究方言语法史的步骤,并通过闽南语、吴方言等方言区的案例,探讨了方言语法史的分布样态和原始语言形式。
最后,盛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,并总结了对方言语法史的四点研究展望。第一,扩大历史文献的覆盖面,建立重要文献数据库并进行量化分析;第二,扩大共时语法的调查范围,深化语法的历史比较研究;第三,加强共时层面的语言变异调查,尤其是城市方言,以观察正在进行的语法演变;第四,积极推动区域方言语法的系统性历史重建,包括构拟原始语的语音、词汇和语法面貌的协同推进。